<noframes id="zptnf"><i id="zptnf"><ruby id="zptnf"></ruby></i>
<rp id="zptnf"></rp>
<noframes id="zptnf"><em id="zptnf"></em>

    <ruby id="zptnf"><pre id="zptnf"></pre></ruby>
    <ruby id="zptnf"></ruby>

    <noframes id="zptnf"><rp id="zptnf"><pre id="zptnf"></pre></rp>
      <video id="zptnf"><del id="zptnf"></del></video>

      咨詢熱線:17736920826

      行業新聞

      安徽合肥:構建城市安全運行智慧監管體系,推動城市運行管理“一網統管”

      本站     2022-9-24 9:11:05    

      燃氣、橋梁、供水、排水、熱力、電力、綜合管廊、輸油管線等,是維系城市正常運行、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設施,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生命線。然而,管網深埋在地下,橋梁矗立于空中,如何及時感知它們的異常,將風險消弭于萌芽,確保城市生命線無虞?在網絡空間搭建起一套城市生命線的數字孿生系統,每一座橋梁、每一條管道、每處地下管網相鄰空間都一一對應,城市的“血液運轉”盡在掌握……在安徽合肥,這個場景正逐步成為現實。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風險防控的重要決策部署,2015 年起,合肥市啟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運用公共安全科技和現代信息技術,建設智能化城市安全運行管理平臺,構建城市安全運行智慧監管體系,推動實現城市運行風險可視化、監管規范化、運行透明化、管理精細化、保障主動化,使城市安全運行管理“從看不見向看得見、從事后調查處置向事前事中預警、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成效顯著。

      一、以智慧防控為導向,健全城市運行管理機制

      合肥市積極打造市政府統籌領導、監測中心實體運作、部門聯動、科學監測的工作機制。

      建立高位統籌的運行保障機制。合肥市成立城市安全運行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長任領導小組組長,市城鄉建設局牽頭負責,市財政局、交通運輸局、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市供水、燃氣、熱電集團、合肥市城市安全監測運營公司、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參與,分期推進城市安全運行管理平臺建設運營工作。出臺《合肥市地下管線管理條例》《城市生命線工程(地下管網)運行監測系統技術規范》《綜合管廊信息模型應用技術規程》等,構建系統完善的運行監測標準體系。

      成立全市統一的運行監測中心。針對城市基礎設施權屬復雜、多部門管理交叉、缺乏統一技術支撐等難題,合肥市探索成立了全市統一的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中心,作為市級機構納入市安全生產委員會,由市城鄉建設局牽頭制定城市安全監測運營機制,形成了市政府統籌領導、多部門聯合、統一監測服務的運行機制。通過監測中心 7×24 小時的監測值守和數據分析,自動將預警信息分為三、二、一級,第一時間點對點分層加推到運管單位、行業主管部門和市應急指揮中心,并同步推送到轄區政府,將風險隱患預警與對接聯動機制有機結合,讓風險演變可視化,安全防控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

      圖片
      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劉惠調研合肥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
      圖片
      合肥城市風貌

      二、分期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織密八大領域風險防控網

      合肥市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清華合肥院,打造全國首個公共安全領域產學研用基地。以點、線、面相結合,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涵蓋燃氣、橋梁、供水、排水、熱力、綜合管廊、消防、水環境八大領域,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監測預防燃氣泄露、橋梁位移、管網泄漏等導致的安全事故.

      2015—2017 年實施一期工程,覆蓋 5 座橋梁、2.5 公里燃氣管網、24.9 公里供水管網。2018—2021 年實施二期工程,覆蓋 51 座橋梁、822 公里燃氣管網、760 公里供水管網、254 公里排水管網、201 公里熱力管網、14 公里中水管網、58 公里綜合管廊共 2.5 萬個城市高風險點,布設 100 多種、8.5萬套前端感知設備,透徹感知各類型城市生命線監測運行狀態。一、二期工程總投資約 10.5 億元。目前正在實施三期工程,推進主城區和新建城區監測預警能力全覆蓋,并延伸至區(縣)重點區域,新增 6 萬余個城市高風險監測點,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風險防控能力。

      從 2017 年開始,合肥市依托城市生命線工程,通過遍布路面、橋梁、地下管網的 8 萬多套傳感設備實時監測“城市心跳”。在監測屏幕上,不同事故隱患、風險等級一目了然,值班人員可以實時掌握設施的預警和處置狀況,為城市公共安全把脈問診、對癥下藥。

      合肥市城市安全運行監測與管理平臺 / 橋梁安全運行監測

      合肥市城市安全運行監測與管理平臺

      三、底數清 + 科技新,實現城市運行安全管理“一盤棋”

      合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投入運行已有 5 年多時間,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城市安全運行管理“從看不見向看得見、從事后調查處理向事前事中預警、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的轉變。

      抓實“一圖覽”,實現風險可視化。城市橋梁矗立在空中,燃氣、供水、排水、熱力等管網深埋在地下,過去對于風險隱患感知不到、發現不了,F在通過三維可視化地理信息平臺,自動匯聚前端感知信息,以“一張圖”形式立體呈現,對異常情況動態顯示、實時更新,做到一目了然、一鍵推送,實現數據可取、可控、可用、可靠。系統運行以來,共成功預警燃氣管網泄漏、沼氣濃度超標、供水管網泄漏、路面塌陷等突發險情 6000 多起,風險監測能力實現“一降一升”,“降”的是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下降 60%,“升”的是風險排查效率提高 70%,城市“生命線”成為發展“安全帶”。2019 年 4 月 9 日凌晨,橋梁監測系統發現出城方向、跨南淝河大橋發生異常報警,橋梁安全指標劇烈變化,通過天網視頻聯動發現有 20 多輛大型重載車堵在橋面,及時的預警處置避免了一起車毀橋垮事故的發生。

      抓實“一網控”,實現監測智能化。以往城市安全管理主要靠人力,效率低、準確度差。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通過前端傳感器實現精準感知、通過監測系統實現精準分析、通過監測中心實現精準推送,反饋分析報告,明確責任主體,下達任務要求,快速響應、協同聯動,構建了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鏈條的管理網絡,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目前,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已建立 20 多個智能化預警模型,平均每天處理數據近 500 億條,每月推送預警信息約 92 條,已成功預警燃氣管網泄漏 216 起、供水管網泄漏 64 起、水廠泵站運行異常 45 起、重型車輛超載 4705 起。較系統應用前,全市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下降 60%、風險排查效率提高了70%,為合肥市城市安全運行管理提供了科學有力的依據。

      抓實“一體防”,實現處置聯動化。以往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都是以行業監管為主,“九龍治水”、合力不夠,F在通過監測中心,安全管理集成到一個平臺、一張網絡、一套指揮體系中,第一時間將預警信息加推到行業主管部門和運管企業,第一時間由牽頭行業部門協同抓好風險處置,形成多部門聯動的新型應急處置機制,初步實現“三全”“四精”,即全領域、全過程、全時段監管生命線,精準感知、精準分析、精準推送、精準處置風險隱患,多部門聯合處置風險時間從過去的 24 小時以上縮短到現在的 1 小時以內。2017 年以來,多部門聯合開展風險處置 308 起,排除風險 492 個。如 2017 年 9 月 22 日深夜,監測中心發現西一環居民密集區一處地下空間燃氣濃度超爆炸下限,燃氣泄漏填充長度超50 米,影響范圍涉及 2 個加油站、7 個住宅區、3 個學校和2個大型商場,立即聯動燃氣集團、城鄉建設局和應急管理局,同時智能輸出精準開挖、應急隊伍調配和群眾疏散方案。經過現場搶修協同作業,提前消除了可能引發重大人員傷亡的安全隱患。

      抓實“一表清”,實現保障科學化。以往城市建設,由于不了解地下管線情況,經常出現誤挖管線事故和“馬路拉鏈”現象。合肥市圍繞城市生命線建立了地下綜合管線地理信息系統,對燃氣、通信、供排水、電力、電梯等 26 種 4.4萬公里的市政管線精準普查、登記造冊、風險定位、動態更新,并逐步將 89.2 公里地鐵隧道、47 座地鐵車站、4.3 公里人防坑道、36.4 公里地下管廊等地下空間納入系統管理,為軌道交通、5G 基站、舊城區改造、水環境治理等城市建設提供了 13.6 萬公里管線信息和分布態勢,節約探測費 4 億元,有效避免了重復開挖和施工風險,提升了城市建設質量。駱崗中央公園、南淝河污染源治理、十五里河治理等項目建設中,根據地理信息系統提供的地下管線數據,科學設計施工方案,精準避開了相關管線,既加快了施工進度,也確保了工程安全,實現隱患顯現化、運行透明化、管理精細化。

      四、堅持創新驅動,匠心打造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的硬核技術

      人才隊伍方面,以清華大學一流高校、公共安全一流學科、中國工程院院士范維澄領銜的一流團隊為基礎,集聚了一支國家頂級公共安全研究團隊。目前核心科研人員 120 人、技術開發人員 350 余人,60% 以上具有碩士博士學位,院士、長江學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杰青”11 人。

      平臺建設方面,建成世界耦合災種最多、亞洲最大的公共安全科技基礎設施——巨災科學中心,獲批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正以此為基礎申報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關鍵技術方面,先后攻克城市高風險空間識別跨系統風險轉移和耦合災害分析等“卡脖子”關鍵技術,申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 300 多項 ;研發出一批國內首創產品,燃氣傳感器在地下空間使用壽命突破 5 年,供水管網檢測智能球在25 公里范圍內泄漏定位精度達到 2 米。標準規范方面,立項編制《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技術標準》(安徽省地方標準,DB34/T 4021-2021),逐步建立系統平臺建設、運行、維護、處置、決策和管理的一體化工作機制和流程。

      科技守護無處不在,或許這一刻就在你的腳下。那些隱藏著的細節,最能展現一座城市的“功力”。作為一座科技名城,合肥市將用繡花般的耐心、巧心和細心,繼續深化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監測平臺建設,努力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和“新基建”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典范,為推動城市安全運行管理能力、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提供更堅強有力的保障,為老百姓的安居樂業保駕護航。

      原文見《城鄉建設》2022年第7期第57~59頁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av无码久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noframes id="zptnf"><i id="zptnf"><ruby id="zptnf"></ruby></i>
      <rp id="zptnf"></rp>
      <noframes id="zptnf"><em id="zptnf"></em>

        <ruby id="zptnf"><pre id="zptnf"></pre></ruby>
        <ruby id="zptnf"></ruby>

        <noframes id="zptnf"><rp id="zptnf"><pre id="zptnf"></pre></rp>
          <video id="zptnf"><del id="zptnf"></del></video>